一次搞懂!兒科10大常見病毒~中樞神經篇
2020-03-09
三、中樞神經篇
引起寶寶中樞神經感染的常見病毒,包含單純性皰疹病毒(HSV)、EB病毒、腸病毒及日本腦炎等。在台灣,上述病毒中除日本腦炎病毒外,比較無明顯的季節性。顧名思義中樞神經感染,最壞的就是引起腦膜炎、腦炎或留下後遺症。因此,當小寶貝不慎有以下感染情況,媽咪千萬別大意!
**單純性皰疹病毒(HSV)
長庚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台北兒童內科主治醫師顏盟修醫師表示,單純性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簡稱HSV),包含EB病毒及腸病毒,均由分泌物(如口水或排泄物)經口沫或皮膚等小範圍接觸致生感染。
顏醫師指出,單純性皰疹病毒,一年四季均在兒科常見。不過在免疫力正常的小寶寶身上絕大多數的症狀都是以口腔及表皮感染,如齒齦炎 (gingivostomatitis) 及蹄冠炎 (whitlow) 為主。HSV病毒又可分為兩種類型:HSV-I是口腔型的唇皰疹,HSV-II則為生殖器外的皰疹。假使病毒經由嗅神經或三叉神經跑到腦部,則可以導致腦炎及腦膜炎等中樞神經感染的嚴重急症。
所幸引起腦炎及腦膜炎的機率不高。但是齒齦炎急性期的症狀,卻可能導致小寶寶極不舒服。以HSV-I第一型病毒為例,臨床上最典型的即是齒齦炎,症狀如:發燒長達一週,牙齦紅腫疼痛發炎出血,吃不下東西。至於最嚴重的腦膜腦炎,雖然說機率很低,但如果不慎感染,即便透過抗病毒藥物治療,仍有機會引發致死的風險,而且治癒後也恐留有後遺症。
多數成人均曾感染過至少一次的HSV病毒,感染後病毒會長期潛伏體內,通常復發時僅會在口唇有輕微症狀 (口唇皰疹),但當父母逗弄或親吻孩子,乃至長輩嚼過的食物再餵給寶寶吃,學齡幼兒在同伴與老師玩耍時,均可導致近距離的接觸感染,使寶寶發生齒齦炎的感染。
孩子初次感染時,HSV潛伏期約為1~2週,發病的一週內陸續會有發燒、嘴破、牙齦紅腫,甚至出血,嘴巴痛到吃不下等症狀。一般醫師均以支持性的症狀治療為主,症狀持續約一週左右通常就會好轉,嘴巴疼痛的情況也會逐漸改善,這時寶寶就比較能夠吃得下一點東西,復原的情形也會漸有起色。
在中樞神經感染的病毒中,HSV是唯一有抗病毒藥物可使用的,然而絕大多數口腔及表皮感染的症狀雖持續較久,但最終待病情穩定後仍可自行好轉,也不至留有後遺症。然若患者本身具有先天免疫缺損、白血病、化療患者等,則恐中樞神經感染引起腦炎,則需及早投予抗病毒藥物,以減少中樞感染的風險。
顏醫師表示,在寶寶六個月大以前,因為喝母乳及體內尚存有母體的抗體保護力,感染HSV病毒的機會也較少。除非自然產的母親,若不慎在懷孕後期感染HSV,則媽咪生產時,寶寶亦可能經產道垂直感染,因此懷孕媽咪也必須特別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