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場合尖叫、坐不住?1溝通術+4建議 終結吵鬧行為
2021-03-03
轉貼自:親子天下-羅寶鴻
你的孩子也是一出門就「人來瘋」嗎?常常在公共場合出現吵鬧、尖叫等情形,每次溫和提醒卻總是無效,孩子反而會故意不遵守,好似挑戰父母的底線。蒙特梭利教養專家羅寶鴻老師提醒:要讓孩子學習在公共場合舉止得宜,最重要的是讓他「經驗錯誤選擇後的結果」。
蒙特梭利教育的規範,是用以培養孩子瞭解「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環境」的約束。所以當孩子的行為已經不尊重自己、不尊重別人、或不尊重環境的時候,成人就需要當下介入給予提醒與規範。
在公眾場合亂叫,是會打擾到別人的行為。在我們同理孩子做出這種事的背後原因同時,也應該使用有效率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學習正確規範。
一歲半到三歲的孩子,正在探索與學習環境該有的規範,同時也處在『自我認同危機期』,對於我們的提醒他很可能會故意不遵守,來挑戰我們規範與測試我們底線。
請各位家長記住,這是孩子學習的必經過程;要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我們要做的不是「罵到他聽話」,而是要讓他「經驗錯誤選擇後的結果」,他才會有真正的學習。
屢勸不聽?先「給予選擇」,後「肯定並相信孩子表現」
我的孩子兩歲半時,有一天中午我和太太帶著他跟一位老師朋友聚餐。到了餐廳後,可能是因為餐廳太吵鬧、還是「人來瘋」的關係,他少有地出現了一些異常表現 – 開始偶爾會發出短暫的尖叫聲。
媽媽聽到後當下給予提醒:「孩子,這樣叫會打擾到別人喔,請你不要這樣。」兒子當下笑笑沒有繼續。
但過了一陣子兒子又再尖叫一聲,媽媽又再提醒他一次,他還是笑笑的。
我開始觀察我的孩子,嘗試瞭解他這樣的原因;一下子後,他又在尖叫了,而且是笑笑地叫。(此為孩子故意挑戰環境規範的表現)
重點一:給予兩個選擇
於是,我就跟他說:「孩子,你要安靜地在這邊,跟我們一起吃東西,還是要繼續叫,我把你帶出去?」
我孩子說:「ㄜ要在這邊。」我就說:「好。」
果然,一陣子後他又尖叫了。(果如我所料)
重點二:讓孩子經驗「選擇後的結果」
於是,我就跟兒子以柔軟的語氣說:「孩子,爸爸抱抱喔。」並以緩和、優雅的方式把他抱起來,並開始離開座位、往門口走~
這時候我孩子跟我說:「不要。」他知道我要把他抱出去,但因為我沒有用任何挑釁他情緒的方式,所以他也沒有很大的情緒表現。
到我優雅地把他抱出餐廳外面後,我就把他放下來。我臉上沒有笑容,看著他的雙眼、用溫和但堅定的語氣跟他說:「你現在沒。有。辦。法。進去了。」這時候,他知道選擇繼續叫的結果是什麼了。
他看著我,皺著眉頭有點傷心+逞強地說:「不要!」
重點三:告知 / 示範正確的方式
我看著他雙眼,頓了三秒… (營造戲劇張力)然後我邊點頭邊說:「那我可以相信你現在進去之後,會遵守約定不再叫嗎?」
我孩子看著我說:「可以!」
重點四:當下給予肯定
我就笑笑地、再邊點頭邊跟他說:「好,爸爸相信你!我們進去吧!」
於是,我們回到餐廳裡面;在進去的時候我沒有牽著他的手,而是讓他自己走回去的,代表我對他的信任。我孩子回到座位後,媽媽也很有智慧地處理,完全沒有說任何「落井下石」的話。
果然,我孩子就沒有再尖叫了,我們於是渡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撒花)
事件發生後,勿對孩子說出「落井下石」的話
例如:「剛剛被罰了齁,不可以再叫了。」這些是完全沒有教育效果的話,孩子不會因為聽到這些話而學會什麼。孩子會有所學習,是因為有「經驗選擇後的結果」。如:一直吵就被帶到餐廳外面沒得進去,而不是因為大人落井下石的話所以學會些什麼。
這些話只是我們大人的「風涼話」而已。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將心比心,只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不會有什麼正面效果。我常說:「如果透過羞辱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好,那我們是不是就要全力羞辱孩子讓他進步呢?如果不是,那我們不應該用這個方法。」
除了溝通以外的4項建議
1. 去的餐廳要有選擇性
因為2歲孩子對環境仍然很敏感,在太吵鬧、音樂太大聲的餐廳會浮躁,所以可以選擇環境較安靜的環境。
2. 要讓孩子有事做
有什麼是他可以讓他在餐廳做的呢?例如:畫畫,練習倒水、自己進食 - 讓他自己拿叉子叉食物、帶一個他可以動手做的玩具(坐下來後再給他進食以前玩)、用手、用器具自行進吃。
3. 不建議用打的
打的當下有用是因為他「怕」,但會有很多後遺症。
4. 勿讓孩子久坐
大概20-30分鐘(視孩子狀態),就要讓孩子下來帶他去走走。相信我,孩子是坐不住的,他無聊沒事做就會做很多您不希望的事情。所以,大原則就是想辦法KEEP HIM OCCUPIED(第二點:讓他有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