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出有自信的孩子?心理治療師:稱讚時注意3件事
2021-08-27
如何養出有自信的孩子?心理治療師:稱讚時注意3件事
家長多數都希望孩子能夠有自信、不要覺得自己很失敗,因此不少人會拚命稱讚小孩。這並不是一件壞事,適度的稱讚能夠讓孩子獲得自我價值與榮耀感,但如何稱讚、何時稱讚、多常稱讚非常重要。
專門研究家庭與兒童的心理治療師梵德薇兒(Jessica VanderWier)表示,過度稱讚小孩的天賦或成果,很容易帶來負面影響,例如「你好帥」、「做得好」。
這些誇大簡短的反應,可能讓小孩過度聚焦在可能傷害他們自尊的事情上。他們或許會有表現焦慮(這題答錯顯得我很笨),或以為只是因為外表受到欣賞(如果這件衣服跟我不搭怎麼辦,他們就不愛我了)。
但當然還是要稱讚小孩,只是要用正確的方式,例如:
- 稱讚過程
稱讚過程(很努力解數學題)而不是小孩的天份或結果(例如天生算數很快),會讓小孩對於未來的挑戰發展出更正面的態度。
1990年代,史丹佛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學教授蝶可(Carol S. Dweck)做了研究,調查不同類型的讚美會帶來哪些影響。在一項實驗中,他告訴一群小孩子他們很成功是因為很聰明,再告訴另一群孩子他們很成功是因為很努力。
接著再給兩群孩子玩各式各樣的拼圖,發現第二組的小朋友更可能選擇較難的拼圖。蝶可發現,稱讚過程會讓小孩即使犯錯,也更有自信。
- 不鼓勵比較
家長超愛比較,這是人性,有時候會忍不住跟自己的小孩說,你比別人強。
說出這種話的家長通常本意是好的,是希望小孩跟自己一樣自豪,然後下次拿出更棒的表現,但建立在社會比較、受困於競爭惡性循環中,並不健康。
更糟糕的是,根據研究,某些情況下用比較的方式稱讚孩子,會讓他們滋生自戀、尋求關注的行為,以可能欠缺團隊合作的價值。
較好的做法是,拿他們過去與現在的表現來做比較,而不是跟別人比,這會讓他們把目標從擊敗別人變成自我提升。
- 使用觀察性的語言
比起說「畫得超棒」,不如說「我喜歡你用的顏色,跟我多說說為什麼選這些顏色」(這代表稱讚過程)。
或者,比起說「你騎腳踏車看起來像職業選手」,不如說「你騎車時很專心、很小心,有點晃、快摔倒依然繼續向前,看起來超酷的」
這個簡單的語言變換,會讓孩子更自豪自己的用心與努力,也會讓他們未來面對挑戰時更躍躍欲試。
最後,創造一個情感安全的環境很重要,若孩子拼字測驗考砸了,也不要說早就叫他們再多用功一些,而是問他們下次怎麼做才能改進。要讓小孩知道,考了全校第一名的時候,跟有些問題怎麼樣都看不懂時一樣,都可以去找家長。
(資料來源:CNBC、Motherly)
(責任編輯:樂羽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