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5方法~
2022-05-11
1.透過多感官引導:
可以教導孩子運動視覺、聽覺、動覺、觸覺,來幫助自己增加文章內容理解,視覺的部分,可以透過圖畫或插圖;聽覺部分,可以透過大聲朗讀,過去研究指出閱讀程度較低的孩子,透過朗讀給與自我語音提示,能增加理解;動覺指的是孩子可以邊指邊念,眼睛也跟著追蹤,能提升專注;觸覺部分除了用手指、用螢光筆或紅筆畫重點,也可以利用尺遮住不必要閱讀的部分避免干擾,如此可以避免漏字跳行,導致文意推敲困難。
2.閱讀素材生活化:
研究發現,只要孩子是因為興趣而讀,其閱讀理解力、字彙、口語能力、文法、聽力與寫作皆會進步,因此提升孩子的閱讀動機是很重要的。對孩子而言,要引起閱讀興趣有,內容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因此當孩子還沒有辦法消化一堆字的橋樑書前,還是可以給孩子繪本或漫畫書,讓孩子能藉由圖片幫助文字理解。如果是新的主題,那麼可以利用孩子的興趣或過去經驗,與主題結合,使孩子主動去學習,例如自然正在學月亮的陰晴圓缺,就可以帶孩子去一趟天文館,孩子有了一些經驗,對於教科書上文字的閱讀就會比較容易。平時也可以多給予孩子與日常生活、時令節慶相關的文章閱讀,孩子覺得熟悉就會想看。
3.圖像化故事結構:
有故事地圖或概念構圖等方法,但其實基本的概念就是透過Who、What、Where、When、Why、How,這幾個要素提問,讓孩子找出答案,用圖像化將重點整理出來,就能幫助理解內容。
▼ 故事結構教學範例圖
4.K-W-L閱讀策略:
K指的是Know,也就是「我知道什麼?」,閱讀前先引導孩子思考,引出孩子的先前知識;W指的是What,也就是「我想找出什麼?」,針對文章的內容,親子可以共同討論,針對這樣的主題,想知道什麼內容,然後開始閱讀,尋找答案;L指的是Learned,也就是「我學會了什麼?」,在閱讀後,思考看看自己學到了些什麼,學習整理,消化訊息。
5.交互討論分享:
透過親子互動對話的方式,搭配幾個問題的方向,包括說說看這內容主要是在說什麼,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針對書本中的內容、圖片、標題提問,引導回答或找出答案,幫助理解;看看是否有閱讀困難的地方,彼此討論可以怎麼解決;閱讀完一頁或一個段落時,討論或預測,解下來可能故事會怎麼發展呢?孩子可能會為了知道自己的推測對不對,而繼續閱讀下去。親子共讀,千萬不要只有一股腦地念,多利用彼此提問、討論,才能營造好的閱讀學習氣氛。